尋找自由開放的選擇

我覺得香港人不知道自己有選擇,也不去尋找選擇。

近年在介紹開源軟件/自由軟件 (F/OSS) 給別人時,好像自己忘記了用「選擇」來介紹。

雖然我肯定自己不會強烈要求別人使用 F/OSS,只要不要要求我幫忙解決非開源軟件問題便可以了。很多時我介紹完 F/OSS 後,別人沒興趣或是不願意,便節省我的口水和時間。

只要自己繼續做、繼續用、繼續貢獻就可以,世界自然繼續有 F/OSS 的圈子存在。

要求設立地區性 Linux 中心為學生服務

剛閱過 Charles Mok 的 “填補香港「數碼鴻溝」資助窮學生上網” 一文,當中講述有香港學生為了使用電腦的時間,必需要家長陪同下長佔用圖書館的電腦,或付車費到港鐵站使用那 15 分鐘的電腦。

令我不禁地想起,多年來香港 Linux 用家協會(HKLUG)仍在活躍時,一直也有不同的資深會員提倡,希望設立 Linux Cafe 作 Linux 推廣之用,同時也可以為 HKLUG 設立一個會址,但都因為沒有資源或資助而不了了之。

Continue reading 要求設立地區性 Linux 中心為學生服務

真正技術創新在何處?

今天閱到 Tim O’Reilly 在 Forbes 的新突破專欄,展開一個名為 O’Reilly Insights 一系列專欄文章。

在專欄的第一篇文章 “真正技術創新在何處?” (Where Real Innovation Happens)中提到:

they started with interesting problems and people who wanted to solve them, exercising technology to its fullest because exploring new ideas was fun.

當他們遇到有趣問題時,他們把技術運用到盡,藉此希望解決問題,因為探討新構思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深刻體會到這句子,回想一些自己想過的有趣構思,希望能實踐出來,例如我的熱帶氣旋路徑圖(可參考用 python 來追風)。

技術創新之源

世界技術創新是源自於硅谷(Silicon Valley)嗎?

讓我們再想想:

英國人 Tim Berners-Lee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 的瑞士實驗室發明,因為他感到難以分享資訊以萬維網 World Wide Web

芬蘭人 Linus Torvalds 因為 just for for,希望在 80386 電腦上使用類似 UNIX 的作業系統,而開始開發 Linux 核心,來運行 GNU 計畫的公用程式。

而 Linux 只是數以萬計的開源軟件(open-source software)計畫中的一個例子,開源軟件在技術創新上,讓世界各地容易展開軟件計畫來 “搔癢”,然後讓別人自由地使用。

澳洲人 Andrew Tridgell 在 1992 年於澳洲國立大學,發佈了可為 Windows 系統分享檔案、列印服務,知名檔案伺服器 Samba 的首個版本。

台灣人洪任諭(PCMan)在 2006 年開發了 LXDE 輕量級快速的桌面系統的第一個模組 PCManFM。

從以上例子讓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創新之源不是來自一個地方,而是來自讓人興奮刺激、探討新構思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