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Open Source Hong Kong 十幾年的經過

攝於美國加州灣區聖塔克拉拉

為了詳細一些重寫 Open Source Hong Kong 的成立經過,好讓大家多了解 OSHK 之餘,我也回望自己十幾年前開始 opensource.hk 這一段十幾年歷史。

根據 WHOIS,我在 2006 年註冊 opensource.hk 網址成為創辦人,因為當年香港的開源社群變得冷清,想用網站來宣傳開源軟件。然後我建立 opensource.hk 網站並存放在自己的伺服器上,發佈一些開源社群消息和文章。

使用 wayback machine 幫助自己仔細一些回憶:2007年,我開始不定期舉辦有關 GNOME、Linux、Mozilla 及其他自由及開源軟件的活動,並與本地和海外開源開發者和用家聚會。

到2011年,我和幾位開源朋友開始每年去 COSCUP 及其他海外開源會議和社群聚會,然後12月,我把不定期活動改為每月聚會。

2012年,我和 HKLUG 的 Haggen 主辦香港GNOME亞洲峰會2012。成功舉行亞洲級會議後,2013年我終於敢去創辦香港開源年會

到2014年,我將自己身份改為開源香港會長,然後成立首屆執行委員會,邀請 Calvin Tsang 和 Dick Tang 幫忙擔任副會長。我亦代表 OSHK 創辦香港創意開放科技協會 HKCOTA 並擔當創辦人和董事。同年,我亦開始主辦首次 Open Data Day 香港國際開放數據日黑客松。我亦用 Open Source Hong Kong 身份開始發表香港開放數據公開意見,及展開回應政府有關香港專營巴士續牌與開放巴士數據。

2015年,我創辦第二個會議 PyCon HK 來做一些新嘗試,Open Source Hong Kong 執行委員會亦提供支援。這急速發展下亦令開源香港需要根據香港社團條例 Cap.151 註冊為香港社團組織。

2016年,梁敬文的自由香港字型 FreeHKFonts 專案加入 Open Source Hong Kong。

到去年2019年,我幫 Open Source Hong Kong 加入 Open Source Initiative 成為 Affiliate Member。

然後,回顧這十幾年的經過,也是為了未來的發展。去年考慮退出一手創辦,經營七年的香港開源年會之時,到今天一直慢慢地思考過去,尋找新的出路,更上一層樓。

怎樣更上一層樓?留待遲些另文再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