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成立 Open Platform Society

去年尾我想做一個國際層面的開放數據計劃,經過半年反覆細思這計劃的背後理念、相關配套和執行方法。上月決定以 Open Platform Society(開放平台協會)名義在網上成立組織,以便逐步開展工作。

Open Platform Society 主要提倡六個開放科技議題,依英文順序包括開放人工智慧(Open AI)、開放內容(Open Content)、開放數據(Open Data)、開放管治(Open Governance)、(Open Hardware)、開放源碼(Open Source),而進行一些內部研究和對外工作。當中開放人工智慧和開放數據會是首要範圍。

願景與使命

成立新組織的原因之一是我心中有一些願景,而 Open Platform Society 的願景 Google Translate 中譯為:

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世界,為了更好的生活和公民社會,我們賦予人們權利和自由來控制技術,而不是被它們限制。

從這願景,Open Platform Society 有四個使命,Google Translate 中譯為:

  • 宣傳技術自由對人們的重要性。
  • 建立一個開放的協作平台,與利益相關者討論技術的開放性。
  • 貢獻關於公民社會和技術的投入。
  • 討論和定義開放技術的標準和流程。

今年組織工作

今年 Open Platform Society 仍在起初組織階段,先展開開放數據工作計劃。由於我一直在開放數據議題上,間中仍有一些聯系工作,加上本身仍然做開放源碼推動工作,而現有組織包括所屬的開源香港,並不適合進行這個開放數據的計劃,所以有需要先在網上設立網站,以網上組織身份存在。

暫時我未決定 Open Platform Society 會在那處成立實體組織,不同地方、組織方式也在考慮之列。而 Open Platform Society 今年和未來發展會影響決定,所以目前先以網上組織運作方便發展。

需要你的支持

Open Platform Society 邀請您成為我們的支持者之一。 通過選擇免費訂閱,這是一種無需任何財務承諾即可支持我們的簡單方式。 作為個人支持者,您還可以選擇按月 5 美金或按年 50 美金訂閱資助我們工作。

成為支持者代表您同意並支持開放平台協會的願景和使命。 您將收到我們的時事通訊。 如果您不再是支持者,您可以隨時退訂。

為了維持我們的工作,尋找更多資金對我們來說始終很重要。 如果您、您的公司或組織可以資助我們超過 50 美元,請聯繫我。

加強 CoWIN 推廣並開放數據

自動氣象站 (Photo credit: UK Centre for Ecology & Hydrology, CC BY-ND 2.0)

近日回應朋友問到我意見,天文台應如何提供更多開放數據?而同時幫助到天文台工作。

以我理解,香港天文台預測暴雨時,困難在於預測地區性暴雨。因為暴雨是影響細範圍而變化急的天氣系統。數值預報受觀測數據不足所限,不能準確預測某點雨量。只能提供較準確、只在10分鐘內有限的短期預測。而在短短 10 分鐘,目前程序上亦難以快速通知大眾等等原因,從大眾觀感上暴雨預測不準。

香港天文台自設的氣象站數量有限﹐雖然香港天文台多年前設立 CoWIN 社區天氣資訊網絡,邀請學校參加。但根據 CoWIN 網站資料,目前只有不足 30 個會員或站點,未能解決觀察點不足的問題。

所以我建議香港天文台可以從加多 CoWIN 計劃推廣:

  1. 加強學校推廣:近年中小學流行 STEM / AI 教育,以建立更多 CoWIN 站點為重心,圍繞 CoWIN 設備設立相關 STEM / AI 課程。
  2. 與社區機構、科技和教育組織合作:社區機構亦是另一個推廣點,找出一些雙贏方案而在社區機構設位 CoWIN 站點。同時可與科技和教育組織合作,讓科技和教育組織協助推廣 CoWIN,不需香港天文台和港大獨力負責推廣工作。
  3. 開放源碼 Open Source、開放數據 Open Data :提供開放源碼,並公開 CoWIN 硬件設備,開放所有站點的即時數據,讓開源開發者共同合作,提供更多想法推動和應用 CoWIN。

要實現以上三點,我亦有些實際想法,希望早日能加強 CoWIN 網絡而幫助到天文台預報工作,亦讓社會各界共同合作來協助天文台改善暴雨預測。

延伸閱讀:

首次去英國:見人

Eurostar 到達英國倫敦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車站

完了幾日 GNOME 和 FOSDEM 會議後,順道坐 Eurostar 過英國。一來沒去過英國,二來想去看看移英港人的生活現況,和接觸當地科技組織。

今次英國一星期多的行程,最後見了 10 個以 BNO Visa 計劃移英的香港人家庭,各有不同背景和情況,約了去不同餐廳午飯、晚飯、Happy Hour 落 pub 飲酒、也到訪不同家庭住所。除了兩場是到達前約好外,其餘也是在英國才約。我知道還有不少我認識的家庭也來了英國各處,有些其實都很想在這轉行程中安排見的。但一來我不想打攪大家長時間招待,而且你們不少也要 weekday 工作,所以我也沒主動去問和邀請大家了,希望大家生活安好。我和這 10 個不同家庭接觸,除了互換資訊,也透過大家的分享,我希望之後經過沉思後能 inspire 我未來能否有甚麼可以做。

另外,有一次見人後,坐 Elizabeth Line 回到倫敦 Paddington 火車站。轉車前,入 M&S 買餸時,有一位廿歲年輕人推車經過,我無聽錯的話,我隱約聽到佢禮貌地同我講「借借」兩個字(可能因為我著印有 Hong Kong 的風褸),感覺似佢係從香港移民過來的年輕人。雖然只是幾秒間迎頭走過,但他那份努力已印在我心中。

見人是這次英國行程的重點之一,除了香港人,我也去了 OpenUK 辦的 State of Open Con 見人,看看有甚麼可以 inspire 我去做。因為行程繁重,我只去第二日會議,聽過 Jimmy Wales 的 Keynote、開放數據相關和 Rust Foundation的講座,也忙於走訪各攤位,以及在不同參加者交談。

雖則出發前,去年已有一些初步想法,但從初步想法去到實踐,也需要不少地方要研究、計劃、聯系、改動…… 希望能盡快展開更多新的工作,作新事。而我只是一副砌圖的其中一小塊,到底這一小塊拼圖的外貌如何?四邊的接口該是如何?我就需要找出如何與整副砌圖連在一起,去完成一張完整的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