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去英國:見人

Eurostar 到達英國倫敦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車站

完了幾日 GNOME 和 FOSDEM 會議後,順道坐 Eurostar 過英國。一來沒去過英國,二來想去看看移英港人的生活現況,和接觸當地科技組織。

今次英國一星期多的行程,最後見了 10 個以 BNO Visa 計劃移英的香港人家庭,各有不同背景和情況,約了去不同餐廳午飯、晚飯、Happy Hour 落 pub 飲酒、也到訪不同家庭住所。除了兩場是到達前約好外,其餘也是在英國才約。我知道還有不少我認識的家庭也來了英國各處,有些其實都很想在這轉行程中安排見的。但一來我不想打攪大家長時間招待,而且你們不少也要 weekday 工作,所以我也沒主動去問和邀請大家了,希望大家生活安好。我和這 10 個不同家庭接觸,除了互換資訊,也透過大家的分享,我希望之後經過沉思後能 inspire 我未來能否有甚麼可以做。

另外,有一次見人後,坐 Elizabeth Line 回到倫敦 Paddington 火車站。轉車前,入 M&S 買餸時,有一位廿歲年輕人推車經過,我無聽錯的話,我隱約聽到佢禮貌地同我講「借借」兩個字(可能因為我著印有 Hong Kong 的風褸),感覺似佢係從香港移民過來的年輕人。雖然只是幾秒間迎頭走過,但他那份努力已印在我心中。

見人是這次英國行程的重點之一,除了香港人,我也去了 OpenUK 辦的 State of Open Con 見人,看看有甚麼可以 inspire 我去做。因為行程繁重,我只去第二日會議,聽過 Jimmy Wales 的 Keynote、開放數據相關和 Rust Foundation的講座,也忙於走訪各攤位,以及在不同參加者交談。

雖則出發前,去年已有一些初步想法,但從初步想法去到實踐,也需要不少地方要研究、計劃、聯系、改動…… 希望能盡快展開更多新的工作,作新事。而我只是一副砌圖的其中一小塊,到底這一小塊拼圖的外貌如何?四邊的接口該是如何?我就需要找出如何與整副砌圖連在一起,去完成一張完整的美圖。

輸血要急救都未能獲得疫苗豁免證明書

香港將於2月24號全面實施「疫苗通行證」,大眾需要使用安心出行手機種式,並加入接種疫苗(針紙)或疫苗豁免證明書資料,才能堂食、出入所有政府大樓、商場、街市、髮型屋等。

如何獲得疫苗豁免證明書呢?近數月醫院醫生都不會直接發出疫苗豁免證明書,最多只會出信轉介到專責處理的瑪麗內科團隊。

拒絕見病人的信件

但就算曾經試過在留院期間輸血輸到要即時急救(輸血都會敏感),對本身有很多種藥物敏感的多種長期病患者(心臟、中風),病人取得醫院醫生轉介信去瑪麗醫院內科嘗試排期,希望尋找專門處理疫苗過敏門診醫生見面。經過3星期後,就收到一封「拒絕信」,見都沒得見。而且拒絕信並沒有病人名稱、身份證號碼、發出拒絕通知的醫生名字、以及信件參考編號,即是說這是一份傳單 (flyer)。至於沒病人名稱怎寄到病人住址,就是簡單分開印在另一紙張上。還有誰能協助病人呢?

或許這病人只能二選一:不出街生活,或是「博舖大」去打針呢?

其他資料:

是時候與病毒共存

踏入第三年 COVID-19 疫情,香港正經歷第五波爆發創兩年單日新高。面對病毒未能短期內消失,在兩年疫情嚴重影響經濟民生後,我認為是時候與病毒共存。

回想2020年疫情初期,起初我們擔心新病毒的死亡率,但香港市民同心抗疫,令感染和死亡率穩定。在2021年,兩種疫苗到港後提供不同選擇,「有得揀」,已有超過七成香港市民打針接種疫苗。直至去年9月香港有213名單死亡個案,而9月至今已5個月未有人因疫症而死亡。2021年全年有64單死亡個案,而下半年更只有2單死亡個案。

在兩年疫情期間,受緊急法例和政策影響,嚴重影響香港本地經濟。香港租金貴,不時停晚市堂食,令食肆生意難做。沒晚市堂食加上戲院停業等,亦影響本地零售和服務業。同時,香港入境隔離政策亦令外國人和國際公司卻步,而一些國際商業競爭對手,在去年已開始「與病毒共存」的政策,繼續影響香港國際商業競爭力。

我認為今年是時候「與病毒共存」,香港應盡早實行,改變抗疫方向來走出困局,保障香港經濟,不能單靠用政府庫房的錢不斷救市。

在開始與病毒共存,我們需要強調戴好口罩對抗疫的重要性,香港人經歷過沙士 SARS,我對香港人比其他國家更有信心戴好口罩。在感染病毒或成為密切接觸者時,安排在家自我隔離而減低政府抗疫資源,醫療系統集中照顧重症。政府亦需做好抗疫支援服務和法例保障,例如為向自我隔離人士提供足夠支援,香港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小城市,比其他地區更易做好。而法例亦須保障自我隔離人士和確診者提供保障,免受雇主解雇。

圖片由 Amakuha 以 CC-BY-SA 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