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要急救都未能獲得疫苗豁免證明書

香港將於2月24號全面實施「疫苗通行證」,大眾需要使用安心出行手機種式,並加入接種疫苗(針紙)或疫苗豁免證明書資料,才能堂食、出入所有政府大樓、商場、街市、髮型屋等。

如何獲得疫苗豁免證明書呢?近數月醫院醫生都不會直接發出疫苗豁免證明書,最多只會出信轉介到專責處理的瑪麗內科團隊。

拒絕見病人的信件

但就算曾經試過在留院期間輸血輸到要即時急救(輸血都會敏感),對本身有很多種藥物敏感的多種長期病患者(心臟、中風),病人取得醫院醫生轉介信去瑪麗醫院內科嘗試排期,希望尋找專門處理疫苗過敏門診醫生見面。經過3星期後,就收到一封「拒絕信」,見都沒得見。而且拒絕信並沒有病人名稱、身份證號碼、發出拒絕通知的醫生名字、以及信件參考編號,即是說這是一份傳單 (flyer)。至於沒病人名稱怎寄到病人住址,就是簡單分開印在另一紙張上。還有誰能協助病人呢?

或許這病人只能二選一:不出街生活,或是「博舖大」去打針呢?

其他資料:

是時候與病毒共存

踏入第三年 COVID-19 疫情,香港正經歷第五波爆發創兩年單日新高。面對病毒未能短期內消失,在兩年疫情嚴重影響經濟民生後,我認為是時候與病毒共存。

回想2020年疫情初期,起初我們擔心新病毒的死亡率,但香港市民同心抗疫,令感染和死亡率穩定。在2021年,兩種疫苗到港後提供不同選擇,「有得揀」,已有超過七成香港市民打針接種疫苗。直至去年9月香港有213名單死亡個案,而9月至今已5個月未有人因疫症而死亡。2021年全年有64單死亡個案,而下半年更只有2單死亡個案。

在兩年疫情期間,受緊急法例和政策影響,嚴重影響香港本地經濟。香港租金貴,不時停晚市堂食,令食肆生意難做。沒晚市堂食加上戲院停業等,亦影響本地零售和服務業。同時,香港入境隔離政策亦令外國人和國際公司卻步,而一些國際商業競爭對手,在去年已開始「與病毒共存」的政策,繼續影響香港國際商業競爭力。

我認為今年是時候「與病毒共存」,香港應盡早實行,改變抗疫方向來走出困局,保障香港經濟,不能單靠用政府庫房的錢不斷救市。

在開始與病毒共存,我們需要強調戴好口罩對抗疫的重要性,香港人經歷過沙士 SARS,我對香港人比其他國家更有信心戴好口罩。在感染病毒或成為密切接觸者時,安排在家自我隔離而減低政府抗疫資源,醫療系統集中照顧重症。政府亦需做好抗疫支援服務和法例保障,例如為向自我隔離人士提供足夠支援,香港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小城市,比其他地區更易做好。而法例亦須保障自我隔離人士和確診者提供保障,免受雇主解雇。

圖片由 Amakuha 以 CC-BY-SA 授權使用。

小朋友撞跌長者

C AllStar陳健安的母親上星期在兆康輕鐵站月台等車,被一位衝車門的小朋友撞跌了。雖然小朋友有即時道歉,但陪伴小朋友的成年人卻立即抱走小朋友。結果陳母被途人召救護車送院,檢查後醫生發現斷骨而留院。希望陳母早日康復。

記得很多年前,我媽也曾在兆康商場被小朋友(BB)撞跌了,她不忍心壓在小朋友身上而跌在旁邊,然後小朋友的阿婆/阿麻看也沒看就即刻抱走小朋友。結果我媽跌到瘀咗兼手骨裂了,行動亦有多月不便。

可見香港同類的成年人不只一個,這種事亦繼續發生。目前香港社會缺乏大眾教育,我們需接納不同背景人士來港生活,同時要提醒土生港人的道德觀,政府需要有效地向大眾傳達香港普遍的道德標準,堅守香港社會道德水平。